先行示范,助力转型。
近年来,嘉兴港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数字经济,全力推进智慧化工园区“全国试点”建设,不断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信息产业,努力打造互联网经济发展特色区。
充分发挥全国试点示范作用
在新形势下,智慧园区建设已成为化工园区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园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2015年,嘉兴港区率先启动了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智慧园区建设工作;2016年经国家工信部批准,中国石化联合会授予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为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2017年12月29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单位”称号……
嘉兴港区智慧化工园区(一期)建设包括“基础工程、一网、一中心、两平台和五大业务系统”,智慧化工园区(一期)平台已经全部验收并稳定运行至今,得到了工信部和石化联合会领导一致认可,目前正在推进智慧化工园区(二期)的建设工作,建设的内容分别是智慧消防、智慧环保(二期)、水气共治平台、园区封闭和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监管服务平台等系统建设。
嘉兴港区智慧化工园区平台应用系统涵盖多个方面的内容。
安监方面,系统已实现化工园区企业视频、传感数据全面接入,增强应急指挥联动功能,建设园区封闭管理系统和智慧消防,加强对化工园区内人与车辆的管控,并接入园区和企业消防设备各类实时数据,建立园区消防数据物联感知一张图,为应对园区突发事件做好保障。
环保方面,该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增加大气监测站,增加土壤监测分析,扩大环保监测范围和监测种类,并继续推进港区水气共治平台的建设工作。
物流方面,该系统建立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监管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园区危化品码头货运、仓储、企业、交通运输一体化监管。
嘉兴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系统目前运行成效来看,智慧化工园区系统基本可以满足化工园区以运营需求为中心,通过感知、传输、整合、分析化工园区的各类关键信息,对园区安全、环保、物流、能源、地理信息以及公共服务等作出准确高效的智能响应,从而达到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环保水平的目的。
嘉兴港区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始终坚持“三可一标准”的原则,即方案可复制、模式可推广、运营可持续与标准化建设。完善智慧化工园区标准化建设体系架构,分别涵盖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应用服务标准三个维度。
目前,根据项目的具体实施成果,港区已经参与制定了6项智慧化工园区标准,涵盖行业、地方和国家标准,主持了3项智慧化工园区标准。
8月15日,嘉兴港区发布《智慧化工新材料园区建设与管理通用规范》等7项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嘉兴港区智慧园区标准体系,构建适合国内智慧化工园区的标准体系框架,为智慧化工园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下一步争取将园区标准上升为省级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智能化改造已经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去年以来,嘉兴港区主动顺应“互联网+工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进一步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智能制造转型发展。
位于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园区的浙江鸿基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规上工业企业,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智能工厂改造项目之一的MES系统建成投入使用。
浙江鸿基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亮介绍,该系统能够分析公司生产数据,自动生成相关数据报表,便于相关工作人员实时掌握生产情况。相较于以前人工完成的模式,该系统不仅效率更高而且节省人力。“提升生产效率,又减少人力成本,最终提高了企业效益!”
在同行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谁能够进一步提升竞争力,谁就拥有市场主导权,为此,鸿基石化开拓进取,努力向创新要红利,从去年开始投入数百万元实施智能工厂建设,从智能安防、智能生产、智能可视化等多个方面入手。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鸿基石化智能工厂建设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新的智能门禁系统可以实现人脸识别、车牌识别、事故可追踪;新的智能电子围栏,能够有效降低误报率、而且维修成本低;新的智能对讲机,新增了图片、视频拍摄传输等功能,一系列的智能设备,让鸿基石化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产品竞争力也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港区企业纷纷围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车间等重点,全力推进企业智能工厂建设,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提供了原动力。
据了解,港区智能工厂建设工作坚持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为根本原则,秉承“安全、创新、绿色、智能、协调”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工业控制技术,提高港区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水平,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智慧化”的总体目标。
2018年是港区完成《嘉兴港区加快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以下简称《计划》)的关键之年,截至目前,组织专家评审会通过了14家企业的智能工厂改造项目。
《计划》明确,到2019年底,嘉兴港区要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工厂改造全覆盖,以进一步提升工厂运营管理水平,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
“到2019年底,组织企业申报智能化改造项目20个以上;认定数字化车间示范项目10个,智能工厂示范项目5个,培育1~2家智能服务示范企业和具有提供解决方案能力的总集成、总承包企业。”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智能化改造,最终实现港区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80%、重点企业数控化率超80%、机器设备联网率超50%、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20%、不良品率降低20%的目标。
上述负责人表示,嘉兴港区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激发企业主动性,加强优质服务和行政执法倒逼,加快推进港区智能工厂建设。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今年以来,嘉兴港区启动《嘉兴港区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规划》编制工作,由航天恒星组织智慧城市领域内专家成立工作小组,目前已完成港区各部门、乍浦镇、村(社区)、医院及银行等单位的两轮调研工作,已完成《嘉兴港区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规划》纲要的编制,通过对港区各部门及重点单位的调研,充分掌握当前港区各部门的业务需求,结合港区实际情况,对未来几年港区信息化建设做整体的规划。
目前,嘉兴港区各领域智慧专项初见成效。
“互联网+政务服务”迈上新台阶:推进办件信息共享交换,港区国地税“一窗通办”实现“最多跑一次”,港区国、地税办税服务厅“一窗通办”业务于6月1日试运行,“进一个厅,取一个号、到一个窗、办全业务”即纳税人可以自主选择服务厅,只需取一个号,可在一窗办理国地税七大类基本业务,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纳税人在几个窗口或者国地税之间反复跑的局面,实现“统一窗口受理、后台并联审核、双方结论互认、信息互联共享、档案分别管理”的 “一窗式”办理模式,审批时间缩短到40分钟左右。
打造港区智慧环境监测网:为精准分析嘉兴港区范围网格污染的趋势,港区环保部门在智慧环保一期建设的基础上,投资566万元于嘉兴港区范围内61个点位建设环境空气监测微观站,现已经建设完成。通过“线上监测点、线下网格员”的综合布局实现环境监管的“天罗地网”,线上和线下联动,促进环保执法溯源明确、反应及时、快速处理和有效监督。有利于对环境质量分析和污染源管理进行直观的信息提取,从而实现对环保决策及执法监督的有力支撑。
智慧出行实现新高度:为更好地服务于民,依托现有的公共自行车网格资源,港区公共自行车通过“叮嗒出行”APP平台,在原设备刷卡区增设二维码,保留原有的刷卡体系,实现手机“扫码租车”,极大地解决广大用户办卡烦、忘带卡这两大痛点,现港区31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已全部增加“扫码租车”功能,让老百姓在“绿色出行”的选择中找到更便捷、更适合自己的方式。
构建智慧物流平台:嘉兴港区危化品车辆停车场综合服务项目,总投资1.79亿元,建设化工园区危化品车辆停车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实现车辆智慧停车、智能检测维修和智能监控等智慧化服务。对加快建设美丽、绿色,智慧化工园区的进程,有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规范和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安全高效地推动物流运输和流转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校园工程,让校园“聪明”起来:大力推进港区智慧校园工程,主要实现网络方面万兆进校园千兆进桌面,无线网在校园内的全覆盖,智能化高清摄像头校园内全覆盖以及电子班牌等。在公共应用方面,优化提升考勤系统,图书馆借书系统,完善课后托管服务以及小学特色教育服务。
智安小区(二期),让小区更智慧:智安小区(二期)对雅山新村、天妃西苑、染店苑、长丰花苑、中兴花苑、中山花苑、南湾花苑等13个老旧小区进行智慧化提升改造。增强小区治安管理:针对智慧化社区的特点,集成物业管理的相关服务;如出入口车辆识别服务、视频监控服务、人脸识别服务,建设一个舒适、和谐、安全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智慧化水平:运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建立智慧社区,将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涵盖的关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需求,以及单位、个人提供服务等的海量信息,进行有效地捕捉、整合,并通过信息决策判断系统的智能化处理,及时、有效地提供给社会各方使用和互动体验,从而达到便民、便于管理的效果。
智慧公安:嘉兴港区智慧公安实现“点”“线”“面”天眼覆盖网之间的协同管理,还深度定制了一套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用于指挥中心,实现对道路上交通信号机的可视化控制、应急响应和指挥调度。港区积极探索智慧公安的建设,整合各类基础数据,强化智能分析,拓展基层一线应用,实现精准打击和智能防控,同时加强在公安“最多跑一次”改革、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中的信息化应用。
苍南物流网(http://www.wz56w.com/),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如查找更多有关物流公司、线路信息,欢迎搜索关注“苍南物流网 龙港物流网”(cnthgg)微信公众号。